面對龐大的汕頭電梯存量和增量,政府監管部門管的其實并非電梯本身,而是“管好管電梯的企業”,進而形成一種可被市民忽略的存在感,而非一陣風一陣雨的排查整改。
汕頭電梯安全問題的態勢,一定是越來越復雜的。這不僅是大量電梯的基數,還有快速的增長,更有老化數量加大的電梯存量。各級政府的職能部門,就算是千手觀音,也無法妥善管理這些電梯。相反,真正做好對電梯生產企業、維保企業的管理,才能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事實上,幾乎沒有任何職能部門的負責人,敢于拍著胸脯保證所有汕頭電梯是安全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電梯的維保信息他們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所以,我們經常發現對于電梯安全排查的新聞中,會出現“基本上合格”“未發現隱患”這樣語焉不詳的表達方式。
而汕頭電梯監管部門真正具有威懾力的,并非每個電梯都要查一遍,而是對于電梯企業和維保企業的約束力。比如有效的市場備案制度,因為電梯既然是特種設備,那么經營企業的數量性質,監管部門一定是門清的。另外則是有效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以及動態監管制度,有能力就玩下去,能力低下就趕緊走人,這種威懾能力,才能讓電梯企業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生命與隱患,二者之間必須是零和博弈的關系,非黑即白,非生即死。所謂基本,所謂未發現,甚至是所謂99.99%,都意味著對于市民生命安全威脅。換句話說,我們總不能每天出門上班,都像是在玩俄羅斯輪盤賭,祈禱千萬別遇上那0.01%。
汕頭電梯就像降落傘,是一個必須百分之百安全的東西,可怕的是,我們仍然無法搞清,到底是什么樣的體制機制,在全力維護著這樣的百分之百。如同我們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家電梯企業,血管里流淌的都是真正的道德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