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電梯修理和維養因其特殊性,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分辨清晰。電梯修理和保養界限如何劃分?用戶選擇什么樣的維保企業更省心?在行業內,這些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實施,對電梯修理和保養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電梯的修理與保養卻難以分割,導致維保不到位現象頻發。
電梯修理與維保有別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二十二條要求電梯的安裝、改造和修理,必須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該法取得相應許可的單位進行。電梯制造單位委托其他單位進行電梯安裝、改造和修理的,應當對其安裝、改造、修理進行安全指導和監控,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校驗和調試。電梯制造單位對電梯安全性能負責。
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和修理單位進行。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在維護保養中嚴格執行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保證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并負責落實現場安全防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
從這兩條要求來看,電梯修理必須由制造廠家或制造廠家授權并取得相應許可證的單位進行。而電梯維保除了廠家可以提供服務以外,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和修理單位也可進行維保,無須廠家授權。
維保并非維修,日常維保包括調整、清潔、加油等,一些部件牽扯到安全問題需要更換或修理屬于維修范疇,要明確電梯安全主體責任,兩者之間的界線應當厘清。
修理和保養確實存在交叉,需要在規則上進行區分。要通過規則來確定什么是維修、什么是保養,什么是改造。
廠家承擔修理主體責任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意味著,制造廠家承擔電梯修理的主體責任。據了解,之前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要求制造企業或其委托授權企業負責安裝、改造和修理,《特種設備安全法》把"授權"二字去掉了。
誰委托誰就對電梯安全負責,《特種設備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制造企業是安裝、修理和改造的主體。對委托的企業,制造企業要進行指導和監督。《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宗旨是讓廠家承擔電梯安全主體的責任。在實際電梯維保過程中,一般都包括修理環節,只是小修和大修的區別。修理和維保如何區分,需要出臺相應的細則。
維保市場無序競爭待規范
就目前整個電梯維保市場來看,專業維保人員缺乏、低價競爭現象比較明顯。據了解,電梯維保企業資質分為A、B、C三個等級,等級不同,維保水平就有差別,維保價格也不一樣。維保資質過低的企業為了攬活,就會以較低的價格吸引客戶,雖然價格低,但維保質量無法保證,留下安全隱患。有些維保企業僅僅是取得了某一電梯公司的掛靠資格,缺少專業技術人才,一旦電梯遇到復雜的問題,維保企業無法快速有效地得到解決,從而導致電梯無法正常使用。
出臺維保指導價預防價格壟斷
按規定,電梯維保必須確保按規定時間維保,其中保養項目需要半個月一維保的有26項、每月一維保的有43項、每季度一維保的有51項、每半年一維保的有66項、每年一維保的有74項。
10層10站的乘客電梯半包維護保養收費標準為7900元/每年,全包為11000元/每年。半包承擔500元以下的所有電梯配件更換,全包承擔除曳引機、控制柜主板、變頻器、曳引鋼絲繩、轎廂裝飾以外的配件更換。樓層每增加五層,維保價格增加10%。電梯維保指導價要結合當地電梯維保市場情況測算,主要包括工程費、企業管理費和人工費用等。
目前,電梯維護保養收費處于無序狀態,同樣的電梯,有的企業年維保收費達20000元,高得驚人,給使用單位增加了負擔。有的企業收費只有2000多元,低得可怕,打亂了電梯維保市場。如果各地能夠出臺電梯維保指導價,對用戶來說多了一個參考,也便于監管部門對維保價格進行監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