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正在統計加裝汕頭鋼架電梯的事情,政府、原單位和居民各出三分之一。但還是困難重重,不光是一樓不同意,其他樓層也有不同意的,甚至連五樓都有反對的。這讓我們實在是為難了,請問,這種事有什么成功案例和好辦法嗎?
1、 估計小區的樓都非常老了,不是一般的老。至少是80年代之前,甚至70年代之前的都有可能,否則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2、 一樓的反對是正常的,那五樓的為什么反對?一般就幾種情況。或是舍不得花錢,覺得自己家用處不大,也不打算在近幾年內賣房。所以覺得這錢花的不值得。但既然是政府和原產權單位都出了大頭,那應該花不了多少錢,應該不是這種原因。
還一種情況,就是本來一直等拆遷的。結果一安電梯,這種希望就破滅了,自然不愿意安裝。最后一種可能,這樓太老了,就算加了電梯也未必能正常運行。甚至說,樓體未必承受的了這電梯的工程,還不如不加呢。
3、 老樓加電梯當然是好事,但也是麻煩事。沒電梯的時候大家都爬樓梯,可一旦加上就多出了一大筆費用。而且不光是初期的投入,電梯是屬于強制維護的設備,后期的檢修費又成了問題。
幾乎所有的老社區,物業本身就是老大難問題,甚至有的小區都沒有物業。那誰來收取費用,怎么分攤,不交的怎么辦?都很難解決,以幾個加了電梯的小區為例,無一例外都又產生了新的糾紛。誰家用的多,誰家用的少,誰該多交少交的,吵個不停。
4、 如果是90年代后期,或者2000年之后的樓棟,加裝電梯一般沒什么問題,相對好得多。因為中國是1998年之后完全淘汰磚混和預制板結構的,都改用了現澆的工藝。樓體結實,能承受電梯的重量和改造的破壞工程。
但如果是預制板老樓,本身就涉及沉降變形等先天不足,就算是做了加固工程也未必能好多少。畢竟這不是故宮紫禁城,不可能完全的大修,那成本比重新拆了再蓋還高呢。
以磚混的蓋板樓為例。很多蓋板根本就不平,相鄰的兩家能差出幾公分去。再經過工程破壞時拆墻打洞的震動,樓體就更加不安全了。甚至真的是還不如不裝安全呢。
5、 電梯的噪音問題。這在老樓中幾乎無法解決。除非是全樓做降噪處理,否則順著墻縫都能傳到每一間屋里去。不安電梯時一樓相對最吵,安了電梯全樓都吵。尤其是到了夜里,只要有幾個回家晚的,全樓的老頭老太太都能被吵醒。
如果是高檔電梯,在前幾年噪音還會小些,但隨著老化,聲音會越來越大。如果維護費再跟不上,那這電梯用不了幾年就成為了“雞肋”。
6、 采光和通風。這個也無法解決,無論是緊貼樓體還是連廊式的,甚至是從陽臺入戶的,哪種形式都會嚴重影響采光。剛開始居民們都無所謂,還處在興奮之中。但用不了多久,或是麻木了,或是越來越無法忍受。
任何一種工業品,除非是在設計初期就把各種配件都預設好,否則無論后期怎么加裝都不可能完全合適,這是所有補救產品的通病,無法解決。
7、 最后一點,升值問題。
所有人都覺得加了電梯之后,高層的立刻就會升值。這不能算錯,但實際上,利好出盡是利空。老樓就是老樓,加電梯和樓體受損,以及只能停在半樓的缺陷,并不能帶來多大的升值,主要就是方便了一些而已。
這就像城郊通地鐵,剛開始確實很能拉動房價,但時間長了也就無所謂了,只不過一種配套而已。除非是真的地鐵上蓋,否則對房價的影響不大。
說實話,在特別老的樓棟里,加裝電梯未必是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說是湊合用罷了。這也沒什么解決方案,除非是真的拆遷,否則永遠是湊合。按照管理學的常識,解決一個老問題,就一定出現一堆新問題。





